展望“十二五”电影发展 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2011-2015年(即“十二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五年”。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来,国务院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部分上升到了国家级战略产业的高度予以大力支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对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日前,在江苏江阴举行的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战略为主题,围绕电影产业的宏观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影院与院线建设、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软实力建设、数字电影及创意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探索电影产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多种路径

      中国电影推行产业化以来,制片主体、影片生产、院线建设等产业链各个环节迅猛发展。面向“十二五”的黄金机遇期,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的转换将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最大的机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元峰主张未来实施成长战略,即转变电影发展方式、重点实施渠道策略,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加快院线建设、拉长产业链、实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向发展。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也认为,建立一条完善产业链的科学机制、版权销售的长效机制、信息发布的权威机制、产业研究的智库机制等至关重要。要突破国有电影企业僵化的经营模式、突破国产电影“能见度”低的迷障、突破传统档期的局限等诸多制约电影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制片企业的角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藩认为,未来5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并肩前进,10个左右的领军型品牌电影制作企业将逐步成型。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通过个案分析,从公司组建模式、项目投资、品牌化运营、上市融资、产业链布局等多种维度,分析处于“成长阶段”和“国际化阶段”历程中的中国民营影视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其深化发展的策略与必要性。此外,国内市场票房分析家刘嘉从产业信息与产业高速发展严重不对称、制片方大多数不盈利与中国影院大多数盈利的不对称等制约产业发展因素的分析中,关注了电影市场与观众的发展趋势,认为省市电影公司未来5年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位置。

      中国电影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树立全球化思维

      自2004年正式实施“走出去”工程,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发行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对电影的关注点仅限于一部或几部影片的得奖、发行或票房,停留在追求国际声誉、市场利润的外在层面,缺乏宏观的战略布局和国际化的视野、胸怀。这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应当自觉地树立全球化的思维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应当主动地选择走出去的战略,这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全面现代化、实现从电影大国尽快转变为电影强国战略的关键步骤和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做到:首先,把握优势、扬长避短是实现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的根本立足点;第二,实现人类价值的中国表达是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的核心工作;第三,实现中国电影的全面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的必经之路;第四,打造重点文化品牌是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的有效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结合近年来中国大片“走出去”的成败经验,指出外销影片一定要注意适销性,提高海外能见度;电影主创人员要积极应对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问题,掌握、揣摩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与欣赏习惯。全球化时代,我们的观念不能滞留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单一认识,要树立“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理念,后者正是对前者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弘扬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的产量逐年增加,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作品并不多见。在对票房利润和大众趣味的追逐中,部分电影失却了对文化的坚守,遮蔽了人性的关怀,娱乐为尚、恶搞成风,就连那些高额投资的大片,也在价值观的倡导、内容导向、情节设置上出现了偏差,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文化的缺失是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障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希望电影人能对这种忽视电影人文内涵的创作倾向保持警惕。电影的主要价值是精神价值,中国电影最缺的不是票房、市场,而是人文精神、思想深度,缺乏真正能面对现实而发出深刻思想见解、独特艺术形式的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强调在建设电影硬实力的同时,不能忽视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简单确立产业目标也许容易实现,但根本是源于国家文化意识的建设,这样才能既突进产业规模又从根本上提升精神文化高度,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目标。从某种意义上看,后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

      面对好莱坞电影和西方文化体系的冲击,中国电影的文化存在和表现方式也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之一。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认为,要想与好莱坞抗衡,就应该鼓励代表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多元化影片的出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则强调应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主流文化的坚守有强烈的信心。中西文化有共通之处,中国主流价值体系与世界文化并不矛盾。

      用数字化电影技术和人才培养加速电影创新步伐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新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电影技术在银幕上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形式多样的视听感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郝冰认为,数字化电影技术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制作技术,它已转化为一种思想、观念及新的创作方式。他希望中国电影从故事题材、主题立意、导演、制作人的决策上宽容地留给数字化制片方式一点空间,多尝试一些数字特性的电影制作模式,呼吁建立数字化制片体系。

      电影人才的培养问题也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是在电影人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要实现电影强国的战略必须以人为本,依靠大量电影创意人才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认为,高等教育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负有非常大的责任。针对目前电影人才培养缺少专业人才,低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难以上手的状况,他建议电影教育应找准定位,注重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阶段制作人才的培养和行业培训;要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电影市场需求、具备创意思维、能把握电影宏观经济的人才。饶曙光指出,电影人才培养应着眼于更加长远的战略布局,既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又要建立开放公平的选拔机制。目前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坛上的代言人物仍然是上一世纪的偶像,属于未来的中国电影人品牌还未出现。

    日期:2011/12/17 阅读:3309次

    上一条 : 美国电影发行市场纵览

    下一条 : 中国电影将实现“百亿梦” 贺岁档需再拿18亿

    Copyright © 2011 Nipi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省声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_泉州惠威音响_泉州音响_泉州家庭影院_泉州3D智能电影院  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丰泽区城东美仙路504号虎都建材城声华视听 手机:13599727331 13559533363    电话:0595-22298977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